10 月 22 日比亚迪与荣耀的战略合作,本质是技术互补而非替代。双方明确说要 “靠荣耀车联方案和比亚迪 DiLink 生态协同”,这和 “D-Link 失败” 的猜测完全不沾边。作为比亚迪 2018 年推出的开放式智能网联系统,DiLink 已经迭代到 5G 版本,涵盖 Di 平台、Di 生态等五大板块,单 2025 年就保持着每月一次 OTA 升级的频率,还新增了车道级导航这类实用功能。
从合作轨迹看,这是长期深化而非突然转向:2023 年实现 NFC 车钥匙互通,2024 年拓展到车载快充,2025 年腾势品牌先接入了荣耀车联,现在不过是把这套成熟方案推广到全系车型。就像手机厂商和芯片企业合作,不代表自己的系统不行;比亚迪留住 DiLink 的车辆控制核心,加进荣耀的跨设备能力,刚好符合它 “开放式平台” 的本来定位。

单打独斗难赢生态战
比亚迪的选择踩准了行业转型的节奏。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 89.5% 的新能源汽车都有深度手机互联功能,原生集成手机生态的车型占比,从 2022 年的 19.4% 翻了一倍多,到了 37.8%。更关键的是,政策和资本都站了队:京津冀刚设立 10 亿元专项基金支持车机融合,推动智能座舱等核心环节突破,生态融合早成了刚需。
早有例子能证明:华为鸿蒙座舱接入了 50 多个汽车品牌,领克和魅族联手搞出了 FlymeAuto,连 MG4 这种纯电代步小车都用上了 OPPO 生态。就连宝马 2025 年也和华为合作,把鸿蒙生态装进车里;而且配备跨端语音系统的车,用户满意度比没集成的车型高 0.9 分(满分 5 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很清楚:单靠车机自己再厉害,也比不过成熟的全场景生态。

三重信号,看懂智慧出行新逻辑
1. 车机竞争进入 “生态决胜” 阶段
以前比硬件参数,现在输赢看生态覆盖。比亚迪 DiLink 虽然能实现无人机联动,但荣耀的 HONOR AI Connect 平台,已经搭好了 “手机 - 车机 - 家居” 的闭环。合作后,用户能实现导航跨设备流转、语音助手连续对话,补上了 “跨设备协同” 这块短板。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方还会搞 “产品联合展示 + 用户数据协同运营”,把销售渠道和用户权益也拉进生态里 —— 这正说明 “汽车是智慧生活的移动节点”,已经成了行业共识。
2. 技术分工成效率最优解
车企和手机厂商的优势本来就互补:比亚迪懂车辆控制、能源管理,荣耀擅长端侧 AI、生态运营。这种分工在行业里已经很常见:大众借小鹏的技术搞电动化,丰田用比亚迪的电池造车型,都是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次合作里,比亚迪攥着核心控制权,接入成熟的跨端技术,这正是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聪明选择。
3. AI 成为下一轮竞争核心
协议里 “AI 智能体融合” 这句话,藏着关键信息。2024 年数据显示,76% 的用户每周都会用手机远程控车,AI 功能的使用率还在不断涨。荣耀马上要在 10 月 23 日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展示基于 AI Connect 平台的 “人车家” 方案,未来可能实现 “根据手机日程自动规划路线”“AI 提前预判需求调整车内环境” 这类场景。这意味着,靠 AI 驱动的个性化服务,会成为车企下一个竞争战场。

写在最后:合作是更高级的 “自研”
比亚迪和荣耀联手,其实是放下 “什么都要自己研发” 的执念,转向 “核心技术自研 + 生态合作” 的更优路径。就像 DiLink 的 “开放式” 定位,本身就包含 “链接外部生态” 的基因;车企留住车辆控制核心,接入成熟的跨端生态,恰恰是技术自信的表现。
2025 年预计会有 2100 万辆新车搭载深度手机集成系统,渗透率突破 70%。从京津冀的 10 亿产业基金,到深圳坪山的 “车、药、芯、智” 产业布局,政策和行业都在推着生态融合走。比亚迪的选择,不只是企业层面的互补共赢,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 “制造领先” 转向 “生态引领” 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