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智驾” 到 “辅助驾驶”,行业变革下的理性回归

从 “智驾” 到 “辅助驾驶”,行业变革下的理性回归

835次阅读2025-05-06 16:56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汽车行业发生了一个看似细微却意义深远的变化:包括小米、蔚来在内的多家造车新势力,纷纷将宣传标语中的 “智驾” 一词改为 “辅助驾驶”。这一小小的措辞变动,在汽车圈乃至整个出行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它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小米 SU7 “爆燃” 事故敲响安全警钟

不久前,小米 SU7 “爆燃” 事故成为社会焦点。这起事故不仅让人们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质疑,更重要的是,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存在的严重误解与盲目信任。

在网络上流传的众多新能源车驾驶视频中,令人担忧的场景屡见不鲜。不少用户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便开始分心驾驶,有的双手离开方向盘,有的甚至在驾驶过程中打瞌睡、玩手机、看视频。他们似乎将车辆完全交给了辅助驾驶系统,误以为自己进入了 “自动驾驶” 的无忧状态。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这些分心驾驶行为往往成为碰撞事故的直接诱因。据相关数据显示,因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车企将宣传中的 “智驾” 改为 “辅助驾驶”,从安全角度来看,是一次极为必要的纠正。“智驾” 一词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容易产生车辆具备高度智能、近乎自动驾驶的错觉。而 “辅助驾驶” 则更加直白、准确地表明了该系统的真实功能 —— 它只是辅助驾驶员,绝不能完全取代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与责任。这种宣传字眼的改变,旨在让消费者清晰认识到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边界,重新唤起他们对驾驶安全的重视,时刻牢记自己才是保障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车企面临日益严格的管控压力

近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对车企在辅助驾驶能力宣传方面的管控力度不断加大。公安部明确表示,对于虚假宣传自动驾驶并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直接可判刑。这一严厉举措无疑给车企敲响了警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在辅助驾驶宣传上不能再肆意妄为。

同时,国标 GB4471 也对 ADS 辅助驾驶系统在介入与非介入状态下的事故责任判定给出了明确建议。这进一步规范了辅助驾驶领域的责任划分,使车企在产品宣传与技术应用时必须更加谨慎。在此背景下,车企将 “智驾” 改为 “辅助驾驶”,是对政策法规的积极响应,也是规避法律风险的明智之举。

此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过度夸大智驾系统的功能,甚至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这种不规范的宣传行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如今,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管控下,车企不得不回归理性,以更加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辅助驾驶的宣传与推广。

行业长远发展的积极变革

从表面上看,将 “智驾” 改为 “辅助驾驶”,似乎削弱了新能源车企在宣传上的亮点,是对车企的一种 “打压”。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细节改动实则蕴含着诸多积极影响,是对当下智驾宣传乱象的有力约束,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智能出行环境。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准确的宣传表述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辅助驾驶功能,避免因误解而产生危险行为,从而保障自身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消费者清楚了解辅助驾驶的真实能力后,能够更加合理地使用这一功能,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会放松对驾驶安全的警惕。

从车企自身发展角度来看,摒弃夸大宣传,回归技术本质,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提升辅助驾驶技术的实际水平。以往,部分车企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宣传包装上,而忽视了技术研发与优化。如今,在规范的宣传环境下,车企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将促使整个行业从注重营销噱头向注重技术创新转变,推动辅助驾驶技术朝着更加成熟、可靠的方向发展。

对于整个智能出行行业而言,这一变革是一次拨乱反正,有助于重塑行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信任。过去,由于智驾宣传乱象,部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持怀疑态度。随着宣传的规范化,行业将逐渐回归理性发展轨道,吸引更多消费者接受并选择智能汽车,为智能出行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多家品牌将 “智驾” 改为 “辅助驾驶”,是在安全事故频发、监管日益严格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理性回归。这一变化虽然看似细微,但却对消费者安全、车企发展以及行业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辅助驾驶宣传与技术应用的不断规范,智能出行的未来将更加安全、美好。

部分资讯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