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率频发,小米SU7该如何解决续保难题?

事故率频发,小米SU7该如何解决续保难题?

2669次阅读2025-04-03 14:01

2025年4月,正值小米SU7交付满一周年之际,首批车主们却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续保危机”。保险公司对他们或冷眼相待,或开出天价保单,甚至直接将其拉黑。这一连串的遭遇,不仅让车主们措手不及,更引发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

在社交媒体上,有温州车主表示,续保时保险公司员工直接删除了好友!而苏州车主晒出的续保账单更是触目惊心,保费高达10240元,其中包含了高额的第三者责任险和车上人员责任险的强制附加条款,与首年6000元左右的均价相比,暴涨了70%。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新能源汽车保费普涨的一个缩影。然而,深入探究之后,我们发现小米SU7的特殊性正逐渐浮出水面。保险公司对其风险评估的核心逻辑,已经从“电池老化风险”悄然转向“人为事故率飙升”。

小米SU7事故率“爆表”

据行业内部数据显示,小米SU7交付仅一年,事故率就已经超过了20%。在已售出的1074台车辆中,至少有214台发生过事故。比如,在泉州市区,一位车主在限速60km/h的路段上,将车速飙至近150km/h,导致严重伤亡事故;而有部分车主未经培训,擅自将SU7开上赛道,结果冲出缓冲区,引发车辆损毁。

当然,“马路当赛道”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SU7的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带来了1.98秒的零百加速能力,这一性能数据虽然令人惊叹,却也吸引了大批新手车主盲目追求“性能释放”,将城市道路视为性能试验场。比如,前段时间有车主为了测试小米SU7的极限性能,在国道上直接将车辆开到时速300/每小时以上,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近期的小米SU7安徽“爆燃”事件,也从侧面反应出用户对于小米智能驾驶的过度依赖。

据了解,根据保险公司精算模型的数据显示,SU7的事故赔付金额远超行业均值。其一体式压铸车身和智能传感器的高维修成本,导致单次事故维修费可达普通燃油车的2-3倍。而高功率电机引发的超速事故,又大幅推高了第三者责任险的赔付概率。

“流量反噬”,营销策略埋隐患

小米SU7的营销策略,无疑为此次续保危机埋下了隐患。雷军曾高调宣传其“全球量产四门车圈速第一”的赛道性能,并通过社交媒体鼓励用户“挑战极限”。然而,在性能宣传的同时,小米却未能同步强化安全警示。

尽管小米推出了“精英驾驶培训课程”和“赛道大师App”,但多数车主仍选择“自学成才”,将城市道路视为性能试验场。这种低门槛的性能体验,无疑加剧了高风险驾驶行为的发生。

更值得警惕的是,品牌与用户群体的错配。SU7以“30万级价格提供百万级性能”为卖点,吸引了大批首次接触高性能车的年轻用户。数据显示,SU7车主中35岁以下占比达68%,平均驾龄不足3年,远高于新能源车主的平均水平。这种低门槛的性能体验与高风险驾驶行为的叠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当然,保险公司对SU7的冷处理,暴露了新能源车险定价体系的深层矛盾。传统车险以“车龄+里程”为核心参数进行定价,但SU7的事故主因是驾驶行为而非硬件老化,现有模型无法准确量化风险。

此外,小米采用授权维修模式,零配件供应和工时费定价权高度集中,导致保险公司议价能力薄弱。在政策层面,尽管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不得拒保新能源车,但通过附加险变相抬价的行为仍游走于监管灰色地带。

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而SU7等高性能车型正是亏损重灾区。保险公司被迫采取“高保费+严条款”策略,实则将车企与用户共同酿成的风险转嫁给了个体车主。

写在最后:速度与激情背后的代价

小米SU7的续保困境,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期的缩影。当车企以“颠覆者”的姿态冲击市场时,往往容易忽视生态链的协同建设。从用户教育、数据共享到售后体系,任一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而保险公司“用脚投票”的选择,无疑给小米和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没有安全兜底的性能狂欢,终将付出代价。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所言:“完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对小米而言,答案或许就藏在雷军那句被忽略的提醒中:“一定一定注意安全。”在未来的发展中,小米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能的提升和生态链的协同建设,以确保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车主们也应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出行环境。

部分资讯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于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admin@qcwp.com)

相关推荐